內地資金跨境到港 港大副校賀子森:港科研人員面對更大挑戰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5/20 00:00

最後更新: 2018/05/20 19:17

分享:

分享:

中央資金支持港創科,賀子森表示,港科研人員將面對更大挑戰,未來對手不只是本地大學,而是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等。(程志遠攝)

中央早前批准本港科研單位直接申請國家科技項目資金,香港大學副校長(研究)賀子森表示,計劃為本地科研學者提供更多資源,不再需夥拍內地單位申請,自由度更大。但他指出,港科研人員將面對更大挑戰,未來對手不只是本地大學,而是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等,而且國家提供大額資金,學者須承擔更多,準時「交貨」,如為商業性研發申請專利,故港學界應把握優勢,包括科研基建完善、科研經驗深厚等。

中央批准國家科研資金「過河」到港,暫時本港有22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獲撥款,每間為100萬人民幣,港大佔其中5間。

港大副校長、金屬化學與材料講座教授賀子森直言對消息感「興奮」,尤其是在港的國家重點實驗室,日後不需找內地夥伴,亦能申請資金,稱以往有人「為搵錢尋夥伴」,惟現時不需要,學者自由度大幅提升。

是次100萬資金「跨境」到港屬試行,賀預計,計劃開先河後,日後將有更多國家資金支持港科研, 又指內地國家教育部、科技部,及中國科學院,豁下各有科研實驗室,港學者均可申請參與相關項目,形容「好多可能性」。

他補充,目前未知何時可申請第二批資金,但指一間實驗室每年基本需要1,000至2,000萬元經費;而資金審批資格,他透露是按研究項目的創意、申請人背景包括任教學校,以及成就,包括學術文章質素、學生出路等。

他續指,港科研資源不多,學者多數是「靠自己」,即使是國際級的科研人馬,幾乎每年須撰寫申請書尋求資金。但在內地,同級數的科研人員,其財政可獲政府照顧,全力投入研究。在北大、清華大學,新聘教授入職即獲科研資金;南方科技大學亦向學者提供現金,款項更不用繳稅。

但賀直言,港科研獲國家資金支持,不代表日後「一帆風順」,因為科研人員面對更大挑戰,「今日開始,(港大)競爭者不只中大、科大,而是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中國科技大學」,又指國家資金數目一定不少,表示學者須承擔更多、要「交貨」,「不是寫幾篇文章,可能是5年內開公司,或申請專利,商業性發明才做到,花更多功夫」,亦需更大野心、視野。 

港科研人員能否「跑出」?賀坦言不知道,「不打過都不會知,比賽剛開始」,但至少現在有了機會。他亦指,港優勢是科研基建好,着重訓練學生根基,在多個學術領域,科研經驗深厚,如化學科,雖然非港重點,但內地化工、藥劑業十分注重,本港在該學科的科研,90年代時已在世界領先位置。他預期,未來全球競爭人才將更激烈,認為本地人才不足,盼國家資金可助本地院校聘請更多教授。

至於國家與本地科研資源分配,他建議,港學者可申請國家資金,參與大型項目包括郵輪、火箭、人造衛星、高速公路;而港資源則可針對本地問題,如房屋供應,以研究方向解決。